歷年事蹟

文字邀稿許又方教授東華大學華文系主任

題目:望見砂婆礑山

作者許又方

對於山,人們總有不少懷想。東漢許慎編撰《說文解字》,他對「山」的解釋是:「宣也,謂能宣散氣,致萬物也。」概略地理解,意指山是凝聚氣場、創生萬物之所在。或許正因如此,所以古代的中國人認為山必然有其神秘的靈性,是修煉養身的好地方,於是佛寺道觀各據名山立門戶、建派別,誦經吐納只為登仙成佛,而想揮別紅塵卻又不甘寂寞的文人也樂於入山與高僧道士談玄清遊,藉此掃除些俗穢。至於逐鹿中原建霸業、歌未央的君王們,則喜歡那種居高臨下、睥睨一切的豪氣,所以便不辭路遠勢陡,翻山越嶺只為行封禪之禮,宣示天下盡在我袖之中。然則不止東方如此,西人實也不遑多讓,希臘神話中那些貪嗔痴慾不下於俗人的眾神祇,不正住在海拔近三千公尺的奧林帕斯山上?

自有文學以來,山就是騷人墨客最愛寄託襟懷的對象,王維用「空山新雨後」表明忘卻塵囂的怡然之情;柳宗元「千山鳥飛絕」寫的是孤獨自得的心境;賈島的「只在此山中,雲深不知處」則暗寄某種機緣生滅的禪趣。至於最為膾炙人口的「採菊東籬下,悠然見南山」,用最普通的生活經驗傳遞了最高深的人生哲理,山到了陶淵明筆下,已是另一層境界。

對於像我這樣一位凡夫俗子而言,自無法從山發想出什麼精彩的玄理或神思,但能夠端坐著靜靜看山,低吟古人「我見青山多嫵媚,料青山見我應如是」的佳句,也算沾得點故作風雅的邊。人生百態,幻變無窮,唯山總凝然寂靜地立在那裏,蒼茫無言,看久了,心底不自覺也安定許多,或者說,寬了幾吋。

瑜芬家人在美崙溪前興建了一幢美麗的屋子,因為開門即可見山,遂取名為「青色山脈」。這是一個開放的人文空間,提供如我般想擷取些清風明月以滌除塵穢之氣者暫時喘息的地方。自屋內看去,砂婆噹山近在咫呎,彷若探手可觸,偶爾幾片白雲路過,停了又走,像人生一樣。

砂婆噹山隸屬中央山脈支稜中級山,標高海拔1120公尺。「砂婆礑」原是泰雅族語,意為「雨水很多」。當雨水自高逾2000公尺的七腳川山往下流經砂婆噹山南麓後出谷,即匯入現今的美崙溪。我想像這些涓細的雨點逐漸匯聚為豐沛的溪流,順著崎嶇抗詰的山勢奔馳而下,延途偶遇的奇石草木、獸鳥蟲魚必然都寄與她匆匆的祝福,或者,託她順道捎去給大海的密秘消息。又或者,這些溪水因為自神秘的山中流出,以致她們其實都點染著來自山中的神靈氣息,幽幽訴說著在美崙斷層形成前早已設下的天地之約,等著人們以溪源般清澈的心靈去領悟它。可惜的是,從七腳川山至太平洋,15.4公里時緩時疾的流程中,原本澄澈如鏡的溪水在兩岸人家排放廢水不斷的暈染下,那神秘永恆的約定逐漸污濁而黯淡,源自山中多情的祝福與美麗的訊息,也就難以匯進人們的心靈之中了。

我坐在青色山脈的窗前,眼光順著山的稜線低昂,心情也隨之起伏轉折。有人認為,山情水意僅僅是人們的自我想像與投射,恕我無法認同。天地有大美而不言,山水亦自有其深情,只是我們在俗世設下障蔽、困住了自己,以致無法參悟罷了,從此,澄澈的真情也就在人們的世界裏逐漸枯竭。

 

芳草無行逕,空山正落花。


藝術匯集的平台,眾人發聲的舞台